江河海共绘壮美生态画卷

来源:广西日报(第 001 版主要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16 浏览量:0 分享: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

从海洋到湿地,再到江河,习近平总书记每次亲临广西视察,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

广西如何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重点流域、海湾、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哪些新成效?在今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记者回访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所到之处,但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新画卷令人赏心悦目,八桂儿女在美丽山水间书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无比振奋人心。

坚持“三水”统筹治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进入暑期,漓江水量丰沛,游客热情高涨。记者登上人头攒动的游船逐浪前行,但见江上白鹭翩翩,两岸奇峰高耸,一幅独具韵味的水墨画跃然而出。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被誉为世界最美河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视察桂林时,曾深情地叮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全面实施桂林喀斯特生态修复项目,完成伏龙洲生态修复及蚂蟥洲、大小洲截污工程;实施漓江水源林保护,沿岸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推进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广西漓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全面推进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建设……近年来,广西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当好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促进漓江全流域保护、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今日之漓江,山清水秀生态美,其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2年,漓江入选中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在水生态保护方面,我区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推进桂林漓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漓江、洪潮江等流域水生态调查评估试点,实施南流江、钦江、罗江等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一平介绍。近年来,广西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三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漓江、西江、九洲江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显示,广西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6年达到96%以上。2022年,广西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国排名并列第一;5个设区市地表水质量跻身全国前10名,其中柳州市自2020年起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1—6月,全区11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2%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为零。

为了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李一平表示:“下一步,我区将坚持‘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漓江、西江等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不稳定达标河流综合治理,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筑牢祖国南方水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实施海洋保护修复,建设“美丽海湾”

北海,以其迷人的滨海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清晨时分的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白鹭在红树林上空翩飞,与蓝天白云相映成景,充满诗情画意。

红树林被誉为“海洋卫士”,在消浪护岸、净化海水以及维持近海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近年来,北海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继出台了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持续落实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为红树林撑起“保护伞”。目前,北海市红树林总面积达到4200多公顷,在广西排名第一。

生态环境日渐向好,吸引大量海洋动物前来栖息。“目前在湿地公园累计监测到底栖动物207种,鸟类有208种。”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监测部部长邓秋香告诉记者。

记者从金海湾出来,行走在水清岸绿的冯家江畔,碰到不少在此散步的市民。“以前这条江又黑又臭,现在水清澈、鸟雀跃,两岸花香阵阵,只要有空就想来走走逛逛。”家住附近小区的卢女士感慨地说。

“近年来,广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保护修复,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多个亮点工程示范良好生态效益。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样板;防城港山心沙岛生态岛礁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建议,综合实现‘护岛’与‘护鸟’两个目标;钦州市2020年蓝色海湾项目入选广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并依托此项目建成了‘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宁向军介绍。

2019至2022年,广西共获批中央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7个,获中央资金支持14.94亿元,获批项目数量和资金量均居全国沿海省市前列。截至2023年6月底,共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2641公顷,其中包括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096公顷;整治和修复岸线165.43公里,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呈现健康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广西近岸海域共发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过300头,涠洲岛布氏鲸识别头数52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7.15%,优于国家规划要求。“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景象正在形成,北海银滩岸段入围国家第二轮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选。

今年7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广西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岸带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手段,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修复体系,探索新型项目建设模式,进而打造更多“各美其美”的美丽海湾典范。

系统修复湿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初秋的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朱槿花、美人蕉、长春花等依然开得灿烂,不少游客携家带口到此赏玩。在公园一侧,南宁市兴宁区将桥社区党委书记李春燕与志愿者仔细巡查河岸、河道。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建设好、维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李春燕告诉记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视察那考河时所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社区严格落实河长制,一任接一任,坚持每日巡河,保护来之不易的美好环境。

那考河是南宁市内河竹排江的支流,在整治之前主要面临着养殖废水直排、污水直排等面源污染,是劣V类黑臭水体。从2015年开始,南宁市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那考河综合治理,一场以那考河为内河治理样板的战役悄然打响。

如今,花海、湿地、碧水、野鸟和散步人群,构成了那考河畔宜人悦目的优美风光。从昔日的臭水沟到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那考河成为城市内河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标杆,被当作南宁市生态治理的“名片”,生动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2021年以来,我区利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湿地保护修复项目资金1.32亿元支持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重大项目,保护了一批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说。

近年来,广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湿地保护修复的决策部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切实抓好湿地、红树林保护修复,目前全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同时为国家重要湿地),自治区级重要湿地44处。通过实施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总体呈健康状态,生物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提高。如今,在广西多处湿地持续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灰鹤越冬种群,而且数量不断增长。

谈及今后如何保护好“地球之肾”,黄政康表示:“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升全区湿地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切实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