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让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得益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3-09-13 浏览量:0 分享:

近期,笔者赴有着“塞外明珠”之称的乌梁素海采访,深切感受到当地山清水秀、林茂草丰、鸟飞鱼跃的自然之美。但在过去,这里的水体曾被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蜕变的背后,是当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综合运用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手段开展一体化修复治理,极大提升了生态质量。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包括“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需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自然恢复,即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能力进行修复。污染物的自净化、植被的再生、群落结构的重构、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等,都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力。人工修复则是针对生态受损严重和生态脆弱区域,通过人工规划实施各类修复工程,使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逐步恢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可以说,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人工修复的基础上辅以自然恢复,给自然以时间和空间,不仅节省修复成本,还能够让生态系统更健康、更稳定;而生态系统越稳定,其自然修复的速度就越快,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分强调人工修复的作用,部分生态工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比如,在河道修复中全部使用建筑材料,矿山修复一味追求土地平整、栽树种草,完全忽视了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自我恢复能力。对生态系统过多干预,不仅使生态系统的弹性不强、韧性不足,也造成了高昂的生态修复成本。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遵循生态系统本身的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比如,乌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就是通过多种人工修复措施,加强了自然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同时发挥人工湿地、水生动植物群落等自然恢复的力量,改善水环境质量;针对周边退化草原,分区分类施策,采取人工种草和退牧还草的措施,双管齐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运行规律,坚持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施策,才能达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最佳效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