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开发利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07-26 浏览量:0 分享:

我国盐碱土地分布广、类型多,主要分布在北方平原地区或局部低洼与滨海平原等地区,面积约为15亿亩,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1/10。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为盐碱地的地理和发生分类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后,研究和管理实践集中于区域性的盐碱地垦殖、改良和可持续利用,主要位于新疆、宁夏、内蒙古和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利用关键措施包括人工洗盐、水稻种植、粮饲轮作以及排水和灌溉系统的应用。这些措施促进了西北地区部分盐碱土区的农业发展。然而,灌溉和排水系统的不健全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急剧上升,最终导致了部分地区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连续实施了与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有关的国家重点研究研发与工程项目,北方主要农业生产区都加强了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尤其是以排水为基础、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中心并与渠灌相结合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国家主要的粮仓,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同时,其他地区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东北平原盐碱地土壤改良除水利措施外,结合了覆砂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以及化学改良措施,如施用石膏、磷石膏、硫酸铝等改良剂,以降低土壤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据初步估算,从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通过改良利用措施,全国盐碱地转变为优质耕地的近6000万亩,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近年来的卫星遥感数据估计,从有一定生物量可持续产出来讲,现在我国还有1亿多亩的盐碱化耕地,2亿多亩的盐碱化草地或盐碱荒地可以高效利用、提质增效,这是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有力支撑。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与大食物观,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科学有序规划把水资源有潜力地区的部分盐碱荒草地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我国西北地区灌区耕地次生盐渍化与黄淮海地区耕地潜在盐渍化问题,以及近10年来新出现的遍及全国的设施农业土壤与黄土高原淤地坝耕地次生盐渍化问题,以确保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树立生态文明观,坚持以水定地的原则。对盐碱土的改良与利用一定要遵循水盐运动的科学规律,做到在农田到流域尺度上对土壤水盐平衡进行科学调控,使整个根系层的盐分含量维持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水平上,或把影响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充分实现其利用效益。降水、地表地下等淡水资源有效供给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基础保证,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处理好区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盐碱地水资源开发与全流域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的关系,在统筹水资源生态平衡基础上布局盐碱地开发利用与提质增效。二是处理好盐碱地水资源开发与区域山地、林地、草地、湿地、农田、沙漠等不同生态系统用水平衡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区域不同用地系统之间的水盐运动关系。三是以水确定农业开发规模。依据区域适合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确定开发的盐碱地面积总量与适宜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的降水分布特征,确定生态合理、水量平衡的盐碱地农业利用规模。依据此原则,我国盐碱地能开发变为优质耕地的地区主要在东北平原西部与长江以北的滨海地区,且资源十分有限;如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未来实施,陕甘宁蒙还有大面积的盐碱化荒草地可以变为优质农田;西北绿洲灌区要把重点放在绿洲内部现有盐碱化耕地的提质增效上。北方地区所有的灌区耕地以及黄土高原淤地坝耕地都应保证排水体系的完善,将之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并努力维护好,防止盐渍化潜在区的优质耕地发生次生盐渍化。  

树立大食物观,坚持因地制宜大农业综合利用的原则。盐碱地区大多地势平坦,利于开发利用。但在降水或淡水资源方面差异很大,需要建立以自然适用为主、工程开发为辅的盐碱地大农业利用模式,即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对降水量较为丰富的滨海地区,应在最低程度工程性改良基础上重点打造以耐盐碱作物、牧草和果树为核心的盐碱地大农业种植模式与咸水水产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工程开发,构建基于不同地区自然生态适应性原理的农牧渔治理开发模式。二是建立水、盐、土、生物四位一体的精准化调控管理技术体系,积极发展盐碱化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体系,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现代化技术水平与农民收益。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滨海地区盐碱地开发应渔牧经粮林果结合;东北地区应发展水稻种植、旱地粮牧结合;西北地区应着重打造粮牧经果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对现有盐碱化耕地实现提质增效,对盐碱化草地加强保护性利用。滨海与内陆极端干旱盐渍化严重的地区也可考虑基于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来发展设施可控农业,通过盐碱地区土地空间高效利用水资源来获取农产品。